人民长江报:“智”调南水润北国
汩汩北上的汉江水,横跨半个中国,润泽北方大地。这不仅需要科学高效的调水方案、预案,更考验着调度管理部门统一调度、协调管理的能力和决心。
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,长江委通过强化水文测报、优化水库调度,统筹协调陶岔和清泉沟引水,以及汉江中下游下泄流量,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,保障了汉江流域用水安全和调水工程的供水安全,并根据丹江口水源条件相机实施生态补水,改善了受水区水生态环境。
调水千里寄深情
2015年12月,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圆满完成第一年通水运行。当汉江水不断润泽京华民生,足额完成供水计划时,很难想象她的出征地正遭遇着罕见特枯年份:汉江流域7~10月来水偏少7成,丹江口水库蓄水形势极其严峻。
面对枯水形势的巨大压力,调多少、如何调,关系到沿线各省的切身利益……如何充分考虑各种因素,科学算好供水账,让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优配置,考验着长江委人的智慧和勇气。
2014年起,长江委着手开展丹江口水库年度可调水量分析计算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年度水量调度计划编制等基础工作,并对丹江口水库供水口门年度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,全力“保驾”南水北调水量调度各项工作。
中线通水后不久,气象预报2015年长江中下游来水偏多,可能发生较严重的洪涝灾害。长江委根据预报情况,缜密地做好防洪调度相关安排。然而在实时调度中,丹江口水库实际来水呈现前期偏多、后期特枯的情况。尤其是7月后,水库来水急转直下,7~10月4个月来水偏少7成,其中10月来水偏少更是高达9成。
“这是丹江口水库的特枯年份,必须及时调整实时调度计划才能保证供水。”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巡视员陈桂亚回忆,担负着保障京津冀豫四地约6000万人用水安全的艰巨任务,丹江口水库蓄水保水压力远高于同类水库。汉江洪水峰高量大、预见期极短且秋汛叠加,面临着无可比拟的防洪风险。突出的蓄泄压力,决定它的调度必须绝对精确。
密集的滚动会商、不断延长的会商时间、极尽简洁的调度令背后,是反复地计算、分析和比对,是全面的审时度势和集体的科学决策,在一次又一次调整调度方案后,精心护送着一库清水绵延北上。
事实证明,精细调度的回报是显著的。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首个水量调度年度,丹江口水库通过陶岔渠首枢纽向北方累计供水21.67亿立方米,受惠的首都北京,地下水16年来首次回升15厘米!天津市双水源供水格局初步形成,汉江水占城区用水超过80%,京津冀豫四省市受水区用水需求得到满足。
“我们调到北方的水是有感情的,南水北调中线供水是有保障的,请大家放心。”正如通水一周年后,长江委向水利部汇报中所承诺的。如今,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方供水超过260亿立方米,有力缓解了北京、天津、华北等地水资源短缺局面。
生态补水济北河
调水不仅要保供水,更要重生态。2018年初春,乍暖还寒的丹江口水库,即将迎来继“通水”后的又一“艰巨”使命——向北方生态调水。
此前,针对汉江水情及丹江口水库水位偏高等实际,长江委于2018年2月提出“统筹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,协调水源区和受水区用水需求,适时调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3-6月水量调度计划和汉江中下游供水计划”的建议,获得水利部认可。
2018年4月16日上午,长江委行政楼13楼会议室内专家云集,共商生态补水事宜。据17日8时数据显示,丹江口水库水位达到161.92米,蓄水量近215亿立方米,专家们一致认为:“如此丰沛水量,已具备立即开始生态补水条件。”随即,长江委启动中线工程受水区生态补水工作,一库清水踏上“拯救”北方“干渴”河湖的征途。
南方的水来了,北方的河“活”了。河南12座城市的18条河道水量明显增加,水质明显提升;河北7座城市的11条天然河道得以恢复,同时向白洋淀补水1.12亿立方米;天津海河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,地下水位逐渐回升……
截至2018年6月30日,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共向北方30条河流累计补水8.65亿立方米,取得了显著生态补水效益,也标志着“南”水救“北”河这场硬仗,首战告捷。
但长久以来,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现象严重,导致河湖水面萎缩,甚至干涸,故彻底扭转北方水生态“积弊”,绝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2018年9月中旬,水利部要求长江委统筹考虑水库防洪、受水区供水和汉江中下游用水情况,在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间,组织中线工程向河北省3条试点河段实施生态补水。接到任务后,长江委立即组织委内相关部门着手编制补水方案,并于13日起,逐步增加陶岔口门生态补水流量。
毫无疑问,第二次生态补水又是一场“漂亮仗”。受益于补水,河北省内滹沱河、滏阳河、南拒马河3条试点河段,最大时形成水面40余平方公里,河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。
此后,为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,持续开展丹江口水库洪水资源化利用,长江委积极作为,于2019年8月6日起组织中线工程加大对沿线严陵河、白河、索河、贾峪河、十八里河、 滏阳河、滹沱河等17条河流陆续实施生态补水,均取得良好社会生态效益。
截至2019年10月底,在长江委的科学研判与周密部署下,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受水区生态补水23.39亿立方米,有效扭转了华北受水区地下水长期超采局面,区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。
抵御水患护“源头”
2017年9下旬至10月上中旬,连续数轮强降雨,让平素柔美的汉江,变得狂野起来。丹江口水库连续出现了8次涨水过程,其中3次入库洪峰量级超过17000立方米每秒,宜城以下河段全线超警戒水位。
汛情危急,千钧一发。10月1日,长江委防汛会商室内座无虚席,讨论之声不绝于耳。委领导和20多名水利专家,正在紧张研判汛情。
“9月30日丹皇区间降雨为7毫米,若10月1日降雨集中,预计皇庄站流量可能超过1.1万立方米每秒,防汛形势将会十分严峻。”
“建议丹江口水库减小下泄流量,考虑对皇庄站进行补偿调度,进一步减轻汉江中下游防洪压力。”
……
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讨论,与会领导和专家最终形成一致意见:丹江口水库向中下游下泄流量从7500立方米每秒减少至6700立方米每秒,充分发挥水库拦洪削峰作用。
正是长江委的科学调度,为应对10天后的洪峰来袭赢得了主动。10月12日,丹江口水库入库洪峰达到18600立方米每秒,此前10天持续拦洪削峰,成功避免了仙桃站水位达到分洪控制水位,不需动用分洪区!同时,也缩短了汉江中下游各主要站超警时间。
与秋汛过招,打出“拦、分、蓄、滞、排”组合拳,长江委决策的果敢与御洪的智慧得以充分彰显。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秋汛“大考”中,长江委用长达50余天的日夜坚守和顽强奋战,保障了丹江口水库枢纽安全稳定运行,确保了调水“源头”安然无恙。
“智”调南水润北国,千里“源”水寄深情。一个个决策部署,一道道调度指令,浸润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;一次次星夜兼程,一回回拦洪错峰,彰显着他们的担当与情怀。智慧果敢的长江委人甘当“源头”守护者,倾力护送一江碧水,唤醒北方大地城乡绿韵。
(作者:张濛 朱俊君 时间:2019年12月17日)